“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示范基地”运河五号(一)
发布日期:2015-12-28  来源:钟楼区台办  浏览次数:  字号:〖
 

在金秋收获的季节,11月初,南京举行的2015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运河五号总经理唐琦从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曾培炎和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手中接过了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示范基地这块牌子。从此,标志着常州市有了第一个国家级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平台。

翻开近现代中国经济地图,常州作为近代工商业发祥地、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大陆的工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学常州”,是这座城市曾经的骄傲,“一条龙、螺蛳壳”也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立体符号载入史册。

80年前,这个地方叫做恒源畅。

  上世纪30年代初,木材店老板汤梦熹、荆春生、费定庵三人集资办起三和布厂,在古运河畔的三堡街141号选定了厂址,主要生产四十码白细布和白斜纹布。1933年,润源色布店的老板毛锡章接手了三和布厂,1936年,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解放以后,恒源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公私合营的恒源畅染织厂。1966年,工厂转变为完全国营的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考虑到产品的更新和丰富,再度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上世纪80年代,五毛厂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1987年,五毛厂引进了新型机械设备,生产“拉舍尔毛毯”。之后,五毛厂飞速发展,高峰时工人数量达到了1100多人,在1987年、1988年连续名列常州利税工业企业排名前10位。

 1990年代,五毛厂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五毛厂变成了“特困企业”。2007年,五毛厂完全停产,陷入沉寂渐渐破败。

上世纪90年代后,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曾经辉煌的国企,就此步入了黄昏暮色之中,或搬迁出城,或破产倒闭。一座座厂房,被轰轰的推土机夷为平地;一台台机器,当成废铜烂铁被清理。

眼看着工业文明成为明日黄花,渐渐在这座城市消失的时候,原来的第五毛纺织厂,在冷清了十年之后,摇身一变成了“运河五号”,串联起原有老街、老巷、老厂,提炼出“创意、记忆、工艺”的内涵,华丽转身为一个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的“常州文创新码头”。

Copyright·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网站访问量: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8层 电话:0519-85680751 传真:0519-85680752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