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亲情跨海来——两岸开放初期常州市对台工作回忆
发布日期:2012-07-31  来源:宣传秘书处  浏览次数:  字号:〖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曾经勾起多少台湾同胞的离情别愁,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不断增加和逐渐深入,这样感伤的情怀平复了许多。
1987112日,当时国民党执政的台湾当局,随应民众心愿,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38年的历史从此结束。针对即将蜂拥而来的台湾同胞,江苏省委于10月底组织召开全省对台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地认真做好接待台胞工作,并成立台湾同胞接待站。常州市台湾同胞接待站是在1988122日正式成立的。回忆两岸开放初期我市的对台工作,中共常州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是以台胞接待站为主,其他部门同志积极配合,全力做好台湾同胞的接待、咨询和服务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当时的重中之重。随着两岸形势的不断发展,至1995年,市台胞接待站的接待形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台胞接待上,而是向更高更深的两岸交流交往方面发展,市台胞接待站对外使用交流交往处名称。至1997年,我市党政机构改革,交流交往处为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内设机构职能处之一,保留市台胞接待站牌子。
回忆两岸开放初期接待台湾同胞的点点滴滴,是我们这些从事接待工作的同志,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满怀着广大台胞的期望,为沟通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交往,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接待台湾同胞的过程中,我们亲眼目睹和见证了两岸分离近40年,亲人再次相见时的喜、乐、哀、愁等血肉情深的一幕又一幕。
 
一、骨肉团聚篇
1)首获签证回大陆探亲的常州人    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至今还保存着25年前的一份《人民日报》,上面的一则报道介绍了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第一人——常州周纯娟女士的情况,而她和当时已82高龄的父亲在分别40年见面后,相拥而泣的照片让人感慨万千。
周纯娟女士是1948年随先生一起去台湾的。她原先打算请常州老父亲到香港相会,后来得知将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就决定自己回大陆省亲。1987112早晨6周纯娟到台北红十字会受理探亲登记处排队,当天办好了关手续113日离台到了香港,并第一个取得了入境签证。114日,周纯娟身穿一套牛仔服,脚登白色旅游鞋,神采飞扬,喜形于色。在上海虹桥机场,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当年出去时我还年轻,现在头发都白了,我有7个弟弟和妹妹,有5个是我走后出生的,至今还没见过面呢。但是,无论情况怎么变,小辈对父母的孝心和手足之情是永远不会变的。在机场出口处等候多时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他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与大女儿40年没见面啦,见不到时天天想,现在见面了我真想哭啊!此事件当时轰动海内外,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新民晚报》、《常州日报》以及《香港晨报》等先后作了报道。
 
2)“想家”的国民党退伍老兵    武进村前的台湾国民党退伍老兵王灿金先生的故事,也让人唏嘘不已。1988126日,当年已经60岁的王灿金身穿一件前襟印有“想家”,背后写着“百战留得余生,才识老来更苦”字样的茄克,背井离乡40年后第一次踏上故土。故乡的—草一木都让他感到格外亲切: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儿时的玩伴,还是那样的可爱;只是他觉得自已变得像个外乡人了。然而,故乡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这个多年在外的游子,他在故乡的怀抱里释放着自己的情怀。他在天宁寺祈福时,那个沉重的背影,让人眼睛发涩。王灿金是1949年春在上海随国民党军队到台湾的,他度过了10年的军营生涯,退伍后做了30年的大理石采石工,至今仍孑然一身。在台湾的近40年里,王灿金做梦也想回家,想父母,想兄弟姐妹。这次,他作为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返乡探亲团”成员之一,来太陆探亲游览,40年的夙愿,一朝实现。他离开常州时,赠送给市台胞接待站一面团旗和在台湾散发的三张传单。旗帜上印有5只和平鸽从台湾飞向祖国大陆的图案和写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髦摧;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的宇样。传单上分别写有“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没有当年老兵,哪有今日政权。”“生,让我们回去奉—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一炷香。”
戚区的去台人员陈正林是不幸的,当他回到多少年日思夜想的家时,却发现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永远离他而去了。悲痛欲绝的陈正林跪在父亲坟前号啕大哭:他在哭,自己已经不能再在父亲面前端一碗水,奉一杯茶了;他在哭,是那条窄窄的却又是宽宽的水沟,隔断了他的尽孝路。这是许多台湾同胞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我们盼望着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3)“昌瑞号”客轮6次“直航”大陆    台湾当局尽管开放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但是两岸三通却是坎坎坷坷。台胞毛应拔先生是香港雅明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台湾有一家分公司。他看到这种情况后,他与台湾友人曹正植先生于19889月份,组织了“昌瑞号”客轮,第一次途经日本那霸,驶向上海,同船带回了66名台湾老兵。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市长黄菊出席了庆贺宴会。毛应拔先生在常州的父亲毛牧师及姐姐毛应粹女士一起特地赶到上海与亲人见面。他们以轮船为背景照了一张意义深远的照片。
“昌瑞号”排水量约5000吨,有320个舱位。从基隆经那霸到上海约800多海里,航程为60多个小时。“昌瑞号”共进行了6次“直航”。由于轮船票价格低廉,所以大都是老兵搭乘,而毛应拔先生却因此而亏损巨大。但他痴心不改,他说,为了能让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自己损失一点也值得。
 
4)台胞探亲传佳话,好友原来是至亲    同室工作多年的一对同事,却从来不晓得他们之间还是亲戚,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这种关系才被揭开。你说这事奇不奇?
常州市第四织布厂干部须国安,以前在市第二织布厂工作时,与办公桌对面坐着的同事梅兴寒是好朋友。须国安有个姑妈在1949年去了台湾,但通讯地址搞丢了,因此一直没有联系上。梅兴寒有个舅舅解放前也去了台湾,可是他们不但过去有信札来往,自1987年底两岸开放后,他的舅舅已回来过数次,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天伦之乐。
   1990年,梅兴寒的舅舅第三次回乡探亲返台后,他曾高兴地向好友须国安介绍了接待经过,并谈到他的舅舅明年还将回来。须国安听后,联想到自己的姑妈也在台湾,何不托他打听一下姑妈在台湾的情况呢?于是,须国安向梅兴寒透露了自己在台湾的姑妈与姑父的姓名。岂料梅兴寒听他说完后,脸上顿时泛出了无比激动的神色,原来,须国安要打听的姑妈就是自己的舅母,自己的舅舅正是须国安的姑父。真相大白后,两个相处多年的同事,一下子竟成了亲戚,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915月中旬,须国安的姑妈邹女士偕同丈夫双双回到了故乡,须国安和梅兴寒一起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大陆彼岸的亲人。
 
(5)老台胞42年后携夫回台探亲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著名歌星朱明瑛演唱的这首《回娘家》,老台胞李慧英不知听了多少遍,唱了多少回,尽管都听背了双耳,唱白了双鬓,她还是在默默地祈祷着这一天的到来。黄天不负有心人,在相隔42年后的冬天,李慧英终于踏上了回娘家的旅途去台湾。
1990年11月6日,1948年离开台湾,时任常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的李慧英女士,偕同丈夫——时任天宁区台属联谊会会长刘剑鸣先生终于回到望眼欲穿的故土台湾。当他俩步出高雄机场,就被久候在出口处的妹妹、妹夫、侄儿、侄女一拥而上,一声声“姐姐”、“姐夫”、“阿姨”、“姨夫”,叫醉了盼望了42年的心,他俩喜极而泣,又一次淌下了幸福的泪流。
诉不完的离情别绪,道不完的酸甜苦辣。在台中太平乡的一个小丘上,李慧英面对父母的墓碑,虔诚地磕了三个头,喃喃自语:“爹、妈,女儿看你们来啦,女儿不孝,这么长时间再来,实在是……,但你们的女儿又是幸运的,尽管晚了些,还是来了”。
刘剑鸣李慧英夫妇在返乡探亲期间,台湾武进同乡会的张理事长和沈理事,听到刘氏夫妇归来,定要尽地主之谊,为他俩接风洗尘。两岸乡亲在一起叙家常,话桑麻,故土景观,亲人故旧,台北武进同乡为故乡的巨大变化成就而雀跃。张理事长和沈理事拉着他俩的手说:“争取今年再回家看看。”
 
 
二、爱心奉献篇
1)圆了183位游子的团圆梦    1987112日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一批批台胞踏上了魂牵梦绕近40年的故土,实现了盼望已久的与大陆亲人团聚的心愿。然而,由于数十年沧桑巨变、人口迁徙流动,加之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人名变更等因素,使部分台胞一时难以找到家乡的亲人,一些来自台湾而邮局无法投递的寻亲“死信”成为当时常州市台胞接待站的棘手工作。
市台胞接待站为了帮助台胞寻找亲人,与《常州日报》社、市邮政局商定,从19881019日起在《常州日报》上开辟“台胞寻亲友”专栏。专栏开辟以来,信息不断传来,市台胞接待站工作人员不辞辛劳,走街串巷,使数百封“死信”起死回生,收信人遍及省内外,有的已定居香港。至1995年,市台胞接待站共为183位台胞找到了家人,此举被受益台胞称之为“功德无量的好事”。圆了183位游子的团圆梦》在市级机关“百件好事”评选中,被评为十件最佳好事之一
 
2)台胞接待站帮助台胞找到亲生子女    常州市台胞接待站热心为台胞服务的故事是数也数不清的,但为台胞李大富寻找到亲生子女的故事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
这是两岸开放初期的一天,市台胞接待站收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来的台胞李大富的信件。李大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热心听众,他写信请该台播音员徐曼帮他寻找在常州的父亲、妻子和长女李贵珍及次女。但信中李大富没有提供离家时的具体家庭地址,只有解放前实行保甲制度时的区、保、甲编号。市台胞接待站立即与市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联系,请他们协助查找。当户政管理部门从口卡室调出“李贵珍”时,不料却是均查无此人。市台胞接待站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想到“李贵珍”会不会是“李桂珍”之误呢?结果从口卡中一下子调出13个李桂珍。剔除年龄不符者,惟有常州羊毛衫厂职工李桂珍的年龄较吻合。市台胞接待站经与羊毛衫厂联系核实后,果然这个李桂珍就是李大富要找的女儿“李贵珍”。
当李大富得到女儿找到的消息,立即返乡探亲,分别近40年的骨肉终于得到了团聚,更让李大富喜出望外的是,他除见到了二个女儿外,另外他还有一子。原来,当年李大富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时,妻子已怀孕在身,因他与家中失去联系,故不知儿子降生。当市台胞接待站工作人员前去祝贺李大富全家团圆时,他感动地要子女跪下向我们谢恩,被我们连忙制止。
 
3)乡情,使她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19896月,《常州日报》、《江苏工人报》和《金陵之声电台》相继报道了《乡情,使她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一稿,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1989年春,常州市台胞接待站来了一位我市去台人员梁女士,当我们在与她交谈中,发现她郁郁寡欢,不时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立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我们细致耐心的开导和劝说,我们才了解到原来梁女士一生坎坷,其幼年丧父,8岁便被卖给人家当童佣,受尽侮辱折磨,1949年前她随主人一起赴台。到台湾后,梁女士嫁给一个国民党老兵,可婚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从此留下她孤独一人,她在台湾是靠帮人带孩子、打杂工艰难度日的。梁女士这次带着浓烈的怀乡情节回到常州,主要是看望她的姐姐的。她既然已经实现了姐妹团聚,心愿已了,便不想再留恋人世,准备死在大陆,让亲人为己洒泪安葬。
接待人员对梁女士的悲惨身世深表同情,一面安慰她,稳定其情绪,一面向她讲述以往接待过的几位各具厄运的台胞,如何受到大陆社会无微不至关怀的情况,唤起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为了把工作做细,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台胞接待站先后6次登门看望和接待了梁女士,及时帮她解决食宿、购票等困难。乡情,温暖了梁女士那颗因饱受创伤而冷却的心,终于使她打消轻生的念头,并按时返台。临别前,这位61岁的台胞动情地说:“我在台湾40年,很少碰到过像你们这样的好人,是你们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4)细致的工作让常州和台湾的妻室消除了隔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去台人员姚先生在常州和台湾都有妻室和子女,当姚先生回常探亲时,在家中突发重病,送到医院抢救时已无回天之力。常州市委台办和郊区台办面对这突发情况,经过一系列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常州和台湾的两个家庭终于消除了隔阂。
1991年元宵之夜,台胞姚先生回常州探亲,因旅途疲劳,加上过度兴奋,在市区三家村的家中突发重病,送到医院抢救时已无回天之力。当台湾的姚太太闻知噩耗悲痛万分,亲率子女来常州奔丧。当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姚太太步出舱门,等候已久的常州亲属立即递上防寒大衣,可他们拒穿,途中送上食品,他们不吃。晚间抵达常州后,他们坚持要住宾馆。戒心,拉开了两岸亲人的距离。
常州市委台办和郊区台办得到消息后,立即去宾馆慰问姚太太,并邀请姚先生在常州的主要亲属到场,以便与姚太太他们共商如何料理姚先生的后事。姚先生在台湾的女儿首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主要是对身体一向壮实的父亲猝死心存怀疑。我们请当天伴随在姚先生身边的常州儿子详细介绍了姚先生发病与抢救的全过程,随后当众清点登记姚先生的遗物。当对方又提出医院所开的死亡证明为何不写明具体死亡病因?我们解释说,当姚先生送到医院时,生命体征已基本消失,医院虽全力抢救,但在无法确诊是何种疾病导致死亡的情况下,医院不能妄下结论。如果一定想搞清死因,只有通过尸体解剖。对方考虑后认为,事已至此,不必再去惊扰死者。经过我们一系列耐心细致做双方的工作,对方疑虑逐渐消除,现场气氛也慢慢缓和下来。当我们与双方一起共同商量完姚的后事处理方案后,已是黄昏时分。离开宾馆前,我们提议常州亲属安排姚太太一行在宾馆用餐,并再次诚邀他们回家住宿,双方都接受了。
台办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台湾姚太太一行抱着抵触情绪而来,怀着感激心情而归。
(5)1493.2克黄金首饰物归原主     1989年7月31日上午,市委台办在市政协会议室举行发还台胞黄金首饰仪式。43件埋藏地下40年的黄金饰物,在市公证处的公证下,由时任市委台办副主任陈建新发还给常州市去台人员朱云娟女士的全权代表庄培明先生,当庄培明先生接过黄金饰物后激动地说,感谢乡梓政府如此宽大的胸怀,这大恩大德的爱民之心我无言以达,只能用“谢谢”两字来表达我的心意。
1949年初,朱云娟女士随丈夫去了台湾,离开常州前她将与丈夫共同积蓄购置的43件金首饰(其中有一枚刻有她名字的结婚纪念物——红宝石戒指)分装在两个玻璃瓶内,深埋在她的居住地鹤园弄16号 (后为天宁区政府招待所)的楼梯和门槛下,他们一去就是40年。1989年4月,朱云娟女士回乡探亲,当她看到故宅依旧,因探亲期限将近,自己已来不及处理藏金之事,便委托亲友帮助代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29条规定,在市委台办和常州律师事务所及公证机关的大力支持下,5月13日顺利地在朱云娟女士旧居挖出了埋藏地下40年的全部金器。当年的(89)常证民字261号公证书上写明,其中有:金手镯18只,金戒指12只,金币3枚,金块7块,金领甲1枚,金鸡心1枚,金锁片1枚,合计43件,总重1493.2克。因朱云娟女士挖掘时不在现场,挖掘出的43件黄金饰物暂时由市委台办和市公证处封存。
7月31日,朱云娟女士的全权代表庄培明先生专程来常,悉数领回了黄金饰物,并在市公证处的见证下,庄培明先生把一只重60克的金手镯赠送给常州市台属联谊会,作为市台谊会的福利基金。
 
三、亲情爱情篇
(1)女台胞来常服侍护理年近百岁外祖母    一位来自海峡彼岸的女同胞,精心服侍、护理病瘫在床多年、年近百岁老人的事迹,令人深受感动。
时年37岁的台胞谢芳小姐,祖籍武进安家舍,在台北市某小学执教。两岸开放后,谢芳小姐听母亲讲老家还有许多亲人,特别是年近百岁的外祖母还健在,便产生了回乡省亲的念头。1989年7月,谢芳小姐只身来到大陆,在镇江大舅舅家里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外祖母。可当她看到外祖母瘫痪在床已多年,且大舅舅家的住房不太宽敞,工作又较忙时,谢芳小姐便暗下决心:要亲自来服侍、护理老人,使其幸福地度过晚年。
1990年,谢芳小姐在我市翠竹新村旁花了20多万元特为祖母购置了新屋。老人搬进新居后,谢芳小姐就忙着照料老人。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谢小姐每天端菜送饭,一口一口地喂食;老人大小便失禁,谢小姐从不嫌脏怕臭,每天都要为老人擦洗身体好几遍,并亲自洗涤弄脏的被褥和衣裤;老人行动不便,谢小姐专门从台湾运来了一辆多功能残疾人专用轮椅,每逢风和日暖天气,她将老人推到院子里,让老人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谢芳小姐在台湾也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丈夫唐先生是一位中学教师,他俩唯一的爱子才6岁,自从认识外祖母以后,谢小姐每逢寒、暑假便妥善安排好家中的生活,急匆匆地飞到外祖母身边。1991年2月,谢小姐第五次回乡服侍老人时,还特地给老人带来了十多瓶美国进口的“安丽植物纤维营养嚼片”,以増强老人的消化功能。
谢芳小姐自己的身体也不算好,动过11次手术,但她总是以顽强的毅力拖着病弱的身体服侍老人。她说:“人活着要有理想,要追求真、善、美。”谢芳小姐服侍老人就是敬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谢芳小姐的外祖母不幸于1991年10月去世了,终年97岁。远在海峡彼岸的谢小姐接到噩耗后十分悲痛。1992年初,谢小姐拖着十分虚弱的身体又回到故乡,她非常怀念她的外祖母,但使她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她与其他亲属的精心护理,老人虽然病瘫在床多年直至去世,身上竟未出现过一点褥疮,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迹吧!
 
2)台胞返乡遇洪水,父子上阵齐抢险    溧阳市一回乡探亲台胞,面对洪水不畏惧,带上15岁的儿子同上抗洪抢险第一线,在家乡成为美谈。
1991710,溧阳杨庄乡泗房圩因连日暴雨出现险情。全村男女老幼急奔险情地段。这时,正在家乡探亲旅台同胞杨荣金先生也带上儿子,与村民们一起同上抢险救灾第一线。他们什么活都抢着干,圩上灌草包,圩下堵漏洞,连续奋战了几个小时,当听到险情已经排除的消息后,才带着满身泥水与汗水回家去。事后,杨荣金先生还特地去买了10瓶酒、5条香烟,慰问一同救灾的村民们。713,该乡坵道圩又出现险情,杨荣金先生又冒雨涉水赶往现场,并送去了人民币200元,以表达他的心意。
 
3)我市首例台湾女嫁给常州男
武进卫生防疫站的周义红与台湾王顺礼小姐的结合是我市首例台湾女嫁给常州男,这在当年江苏省也是罕见的。
1992年下半年,刚从无锡卫校毕业的周义红分配到武进卫生防疫站工作,单位安排他到离老家南夏墅不远的前黄医院实习。这年9月,周义红的舅公带着他的好友王先生一家从台湾回乡探亲,住在周义红家里。见到海峡那边的亲人,周义红一家格外亲,忙里忙外为的是让台湾亲人在常州过得更舒适愉快一些。小周还陪同舅公与王先生一家去他们的祖籍苏北宝应省亲。一路上,望着忙忙碌碌、悉心照料他们的小周,王先生的女儿王顺礼不禁多了几分欣赏和好感,她感叹道:“大陆的男生真能干啊。”他俩的眼神一接触王顺礼总是抿嘴一笑。也许是年龄相仿、共同语言多的缘故吧,两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周义红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王顺礼始终觉得有一种亲情和温馨包围着她,心头似有轻风拂过。
这一切都被王先生看在眼里,小周的热情助人,细心体贴,都让王先生颔首。要是顺礼和小周……想到这里王先生笑了。
小姐回到台湾却总也忘不了美丽富饶的大陆,忘不了山亲水亲人也亲的家乡,更忘不了小周这样一个好小伙,每回想到他都会偷偷地笑。她想,上一次回大陆探亲也未能想到会碰上小周,也没带点礼物给小周,现在就补上吧。于是王顺礼挑选了一件名牌T恤衫和一块名贵手表,以姑娘特有的细心仔细包好。她把一位姑娘的心思也包了进去,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寄给周义红。感谢他在宝应和武进的十多天里,带给她的快乐。信和礼物也在小周心头掀起了一阵涟漪: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却看出王小姐是个有情有义的姑娘。小周很快回了信,一来二往,鸿雁传书,连起海峡两边两颗年轻而又热烈的心。几年下来,小周竟积满了整整一抽屉珍贵的宝岛来信。
春夏秋冬,日月晨昏,随着时间悄悄流逝,两人的感情也在急剧升温。199511月初,周义红鼓足勇气,把凝结着自己深情和幸福的“红绣球”抛向了王顺礼——他写了一封求爱信,特意用挂号寄给远在海峡那边的她。接下来的日子周义红整天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中忐忑不安的煎熬中度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可是海峡那边依然杳无音讯,小周的精神饱受着巨大的折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想起了柳永的词。遥望着宝岛,小周心想难道纯朴的姑娘——他不敢想下去了。
1996年元旦过后,小周突然收到了王顺礼的来信,他欣喜若狂,但马上心头又沉重起来,仿佛拿着一纸判决书,迟迟不敢拆开,半晌,他鼓足勇气拆开了信,慢慢抽出信纸,跃入他眼帘的却是期盼已久的“同意”两字,顿时,巨大的幸福暖流冲击着他的心房。原来,台湾邮差耽误了时间,王顺礼在1995年底才收到他的信。
两人的红丝线牵了起来,但王小姐家里却掀起了波澜,她母亲、姐姐和朋友、同学,对王顺礼的举动很不理解,都认为小周有企图,还不就是为了钱和作为到台湾的跳板吗?还苦口婆心地“劝告”她,“你和他又没多少感情基础,到大陆是‘下嫁’了。”可王顺礼不为所动,她说,她看中的是周义红的人品,是他的真诚和善良,嫁给这样的人,放心。她顶住压力,决心要和小周厮守一辈子。王顺礼想到要和小周一起生活就主动学做家务,从不拎菜篮的她,当起了“马大嫂”。
199851,周义红和王顺礼,喜结秦晋之好。
 
常州市台胞接待站自成立以来至1997年,共接待来常探亲、旅游、观光的台湾同胞26491人次;为每位来常探亲台胞发放粮票和油票(计划供应年代);接待来常进行各项交流活动的台湾团队11个157人次;为183位台胞在常州寻到了亲人;协助邮政局处理台胞疑难信件126封;妥善处理台胞各种突发事件56起;为98位台胞解决了住房、子女就读、寻医问药等问题;办结去台老兵遗产继承案10例、总金额302万新台币;协助民政部门办理138对涉台婚姻有关手续;办理因公赴台交流20批90人次、因私赴台交往人员579人次。(陈士行)
 
主办单位:常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网站访问量: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8层
电话:0519-85680751   传真:0519-85680752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