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畔,同济桥边,新增一处镌刻着诗与乡愁的文化地标——乡愁主题公园。这座以台湾诗人余光中为核心、串联千年文脉的公园,不仅成为两岸同胞共叙乡愁的情感纽带,见证了常州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更饱含着扎根常州的中国剪报社践行文化使命的初心。
乡愁凝诗行,一座公园的文化使命
乡愁主题公园选址大运河畔,与东坡公园隔河相望,寓意两位文人的精神对话。园内镌刻的14首余光中诗作,涵盖《乡愁》《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等经典,均由余光中的家人亲自挑选,完整呈现其一生对故土的眷恋。
乡愁主题公园的建成,离不开中国剪报社的深度参与。作为国内唯一以“剪报”命名的媒体单位,中国剪报社不仅为公园提供资金支持,更凭借数十年文化深耕经验,为公园注入诗意灵魂。中国剪报社原社长王荣泰表示:“文创的灵魂是文化,而文化的根在土地。”
剪报到文创,一家媒体的文化坚守
中国剪报社的成长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文化实践史。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剪报》,以“内容为王”为初心,通过精选优质报刊文章,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在纸媒式微的浪潮中,中国剪报社并未止步于传统,而是以文化使命为锚点,向文创产业拓展:从保护地方文献、策划文化展览,到打造主题公园,始终将“传承文脉”刻入基因。
这种转型的背后,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中国剪报社长期投身地方文化事业,积极参与历史街区保护、非遗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项目。乡愁主题公园也成为中国剪报社践行“文化连接两岸”理念的实体化表达。
文脉相连,苏东坡、余光中与中国剪报社的共鸣
隔着一条大运河,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远远相映。前者以“想起那么多表妹,走在柳堤”勾勒江南风物,后者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团圆愿景。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因公园处处精心的设计更显深意——取自五莲山的石材不仅呼应苏东坡曾任密州知州的经历,更通过“台湾花莲,山东五莲”的民谚,隐喻两岸血脉相连。
王荣泰说:“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历史与当代对话。”这一理念贯穿公园设计始终,让文脉扎根、让乡愁有岸。
运河载诗行,文脉照归途。在这里,余光中的“船票”终于泊岸,苏东坡的“婵娟”照亮游子归途,乡愁主题公园不仅是常州的一处新文化地标,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体与家国的时空桥梁——正如运河之水奔流不止,中华文化的根脉,永不断流。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8层
电话:0519-85680751 传真:0519-85680752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